会展数字化:会展数字化应用场景
根据会展企业需求的紧迫性、实践意愿和技术应用场景的成熟度,我们认为会展数字化将率先进行精准营销,双线混合会展将得到深度应用。
(一)数字化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个性化的客户沟通服务体系。企业可以通过更精准、更可衡量、更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实现可衡量的低成本扩张。营销是贸易展览的基本功,高质量的营销和撮合,是组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精准营销理论对会展公司最有价值的指导作用是如何使用私域流量,进行商机信息的精准传播和撮合,并为展商和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专注私域流量,拓展多渠道流量,实现数据深度挖掘
获取高质量的客户需求数据,是主办方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私域流量是指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的、无需付费的、可反复利用的、能随时触达用户的流量。会展主办方私域数据流量的主要来源有两部分,一是线上获取的私域流量,包括从公域流量上获取的数据或它域流量的导入的、在自媒体上注册的、订阅和访客数据。二是展会现场到访的观众数据。这些数据包括观众的访问次数、现场行为轨迹、单个展位的停留时间等,以及展览后的满意度反馈,以及展览相关平台和参展商的持续关注和交易。观众的参观轨迹就像电商会员在网站内的浏览轨迹,对分析观众需求从而制定高效的精准营销策略非常有价值。
主办方应当更专注于自有私域流量,通过贯穿展会前、中、后全流程数据的跟踪收集,扩大私域数据流量规模,为大数据分析打好基础。当今成熟的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基于新基建的智慧展馆都使展会观众轨迹捕捉成为可能且成本不断降低。
另外,主办方应打通线上和线下的私域流量,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并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数据的标准化、准确化和丰富程度决定了客户数据库的质量。
2.会展数字化建立数据中台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会展公司应当建立统一的DMP(DataManagementPlatform)系统,在数据中台中实现大数据计算、模型开发、数据仓库报表监控和画像分析等多功能集成。如此打破数据孤岛,不仅丰富了同一品牌展会的数据,还通过不同行业展会客户信息的交叉流动和相互迭代,提升了客户画像的维度,为基于市场和数据资源的展会研发提供了信息赋能和资源赋能。
3.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处理是根据客户的基本特征、消费习惯和消费记录等数据进行建模处理的过程,也是实现精准营销的重要环节。处理后的数据必须符合可扩展性、可迁移性、可迭代性和高度业务相关性等特点。数据处理完成后,通过数据分析、聚类、关联和预测等算法,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客户需求和相应的营销策略。最后实现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并服务于营销决策。
4.经营私域流量,完善会员制度,提供个性化服务
近年来,由于渗透性高、粘性强、易习惯等优点,私域流量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战场。展览公司自然拥有高质量的私域流量。通过对目标客户的准确分析,可以引入三维营销策略,构建基于整合营销体系的会员制,更有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企业营销能力。
5.完善营销结果反馈和评估体系
主办方应当在长期的会展营销实践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评估体系。不断优化自有销售模型,实现整个精准营销流程的闭环。
(二)“线下+线上”混合展览(“HybridEvents”)
然而,由于双线展览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不足。要充分发挥双线优势,取长补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寻求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
“混合会展,双轮驱动”将是会展公司拥抱数字化重要的业务模式,是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各取优势,服务好一个产业客户群体。线下展览的魅力主要在于场景体验、资源聚集和社会需求。线下展览的成功有利于提升线上展览的品牌力和用户粘性。而线上展览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引流、邀约、展示和服务管理提升效率和流量。从行为表现来看,会展业的双线融合就是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线上匹配线下接触;从技术上看,线下行为线上数字化,线上服务线下有形化,线上线下流量,体验完全双向交织。发展混合展览不仅要有自己的业务发展和客户评价的硬性KPI,还要有双向导流和软性指标,增强品牌影响力。
2.深挖功能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数字展览平台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成为“智能会展管理平台协同系统化”覆盖展览的全功能需求,整合项目管理和会员管理,实现智能管理与智能体验的双向互动。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行业和客户的独特需求,标准化平台还应兼具个性化功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3.探索新型展览模式
随着展览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的展览可能会改变未来参展商的参展模式,即较小的展位、较少的展位人员、较少的国际旅游和较高的显示技术应用。
下一篇:会展营销:深度剖析会展营销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