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展会营销,从这2个方面来做!
发布时间:2022.09.19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新的消费趋势不断迫使各行各业转型发展。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数字化转型”成为展览组织者必须考虑的话题。说到展会营销数字化转型,许多组织者首先考虑的是数字化转型后是否能获得数字收入?毕竟,转型和发展意味着成本投资,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只投不收”无法长久。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简化题目。先看看“收入”二字。一直被形容为“资源金矿”,展览主办方“创收”其实很有经验,收入的核心在于自身资本的扩张,只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叫做一“开源”,一种叫“节流”。
先看“开源”。面对数字收入“开源”首先,这取决于是否有市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是否愿意为组织者提供的数字服务付费?据数据统计,参展商和赞助商最愿意支付的数字服务是广告,观众和参与者最愿意支付的数字服务。
既然参展商愿意为数字广告付费,那么第一个就是“开源”收入:除线下展览本身这个“精准营销场”,组织者可以在非展期通过一些“稳准狠”精准营销活动获得收入。因为组织者自己沉淀了多年的专业观众数据,所以自然有专业的观众数据。“精准营销”渠道的属性,因此,只要组织者愿意迈出这一步,他们就可以通过在非展览期间为参展商的营销宣传获得数字收入。组织者本人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营销增强与参展商和观众的粘性,利用活动中的用户行为数据丰富每个参展商和观众的肖像,找到新的潜在参展商和观众,实现线下展览的展前“能量蓄积”,也为未来的展会提供新的观众和内容,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和增长。
而观众要想“精准投放”背后其实是对垂直领域专业内容的渴望。“开源”收入是建立数字内容的费用。目前,一些组织者已经整理了过去十年、1000多小时的线下会议视频和数千个话题,建立了在线搜索,并设置了免费的查看内容和付费内容。线下展览收集了大量信息,包括行业讨论、专家意见、营销内容等。组织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垂直领域整合资源和信息收集的能力,通过数字化沉淀这些内容,通过数字在线实现再应用,继续发挥更多的价值。
简单地说,实现数字收入“开源”,主办方需要颠覆长期习惯的生态闭环,无限探索。
再看“节流”。这里说的“节流”,是指在数字化的帮助下,在获得与品牌推广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
为了让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参与展览,我们通常会从增量客户和存量客户两部分找到办法。
增量客户。主办方除了与展会所在行业的行业协会合作外,一般的做法是以营销费用的形式进行广告推广,从公域池中获得新的参展商和新的观众。众所周知,曝光频率越高,最终转换总量越大。然而,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见顶,各平台获取流量的成本也在增加。这意味着招募200名参展商或观众的成本正在增加。那么,如何“节流”那么呢?建议精细化操作:一是找到精确的增量池;二是尽量将公域流量转化为自己的流量“私域”存量。
第一步是找到一个准确的增量池。也就是说,不要像海底捞针一样在公共领域流量中寻找观众和参展商,而是根据自己的观众或参展商肖像,找到类似的公司进行转换。
第二步是尽量将公域流量转化为自己“私域”。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每次在公共领域获得的潜在参展商或观众,即使没有参展,也要存留下来;第二,我们需要不断与他们沟通,在内容上下功夫,了解他们的需求,建立信任。
同样,存量客户的接触和运营也可以使用数字手段“降本”。以前只能依靠短信、电子邮件、外呼联系的客户,现在可以通过应用公司微信,通过AI智能外呼等数字工具进行联系,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
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数据是基础。运用数字化模式,赋能原有的展览场景,是数字化对创造新的展览生态的重要价值,也是展会营销数字化“创收”的关键。